筑牢清廉之基,永葆党员底色

廉村,坐落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溪潭镇。廉村保留着原始的古村风貌,有着独特风韵,四周有明古城墙1400米;有宽1.6米、长约千米的古官道,中敷条石,两边鹅卵石铺砌,花纹奇特。廉村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孕育出许多成绩斐然的历史名人,其中薛令之的事迹最令世人耳熟能详。
薛令之,廉村人,以诗闻名,闽地中举入仕第一人,唐开元中期被唐玄宗授左补阙之职,并与贺知章同为太子侍讲。他字君珍,号明月,人如其名,薛令之为官清正廉洁,在任期间始终恪尽其职,保持清廉名誉和操守,如清风朗月守护着朝堂君王,守护着江山社稷。薛令之善诗文,有《明月先生集》行世,他的事迹也伴随着诗集流芳百世,直至今日依然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青年薛令之胸有大志、心系苍生。青年薛令之便有报国为民的雄心壮志,并留下来了著名的《草堂吟》:“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春日溪头垂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绿。猿鹤寥寥愁转深,携琴独理仙家曲。曲中哀怨谁知妙,子期能识宫商调。鱼未成龙剑未飞,家贫耽学人争笑。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男儿立志需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自古公侯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尽管家境清贫,但他不为眼前的窘迫所困,他独自一人在山中草堂苦读诗书,尚未登榜提名的他没有同道知音、不为他人理解,但他与白云为伴、已志向为引、已意志为盾,最终登上朝堂,用自己的力量创造民生福祉。
中年薛令之不畏强权、敢于发声。李林甫是中国古代是大奸臣,却也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口蜜腹剑、擅权误国、排斥贤才,为一代奸臣,引起民怨沸腾。应了张九龄的预判,李林浦确为“庙社之忧”。他蔽塞言路、独揽朝政,曾对谏官说道:“如今圣明天子在上,群臣顺从圣意都来不及,还需要什么谏论?你们难道没见过那些立仗马吗?它们整日默不作声,就能得到上等的粮草饲养,但只要有一声嘶鸣,就会立即被剔除出去。就算后来想不乱叫,也不可能再被征用。”此后朝中谏官不敢直言谏诤。但此时仅身为东宫侍读的薛令之并不惧怕他,并对其弄权误国的行为颇为愤慨,故他与李林浦不睦,且常常受其排挤。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墙上题下《自悼》一诗以讽刺李林浦专权。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 ”
老年薛令之两袖清风,解甲归田。唐玄宗在东宫看到薛令之的《自悼》诗,误以为是在讽刺自己,颇感不快: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此后,薛令之对官场心灰意冷,也只无法久留,便辞官返乡。薛令之“徒步”回乡,未带一分一文。在朝为官三十载,他纠正朝政、辅佐君主、痛斥奸佞、鞠躬尽瘁,带走的只有两袖清风。“天宝十五年,昔日太子李享登基为唐肃宗,以旧日恩情召见老师时,传来的却是恩师薛令之已去世的消息,感于令之启蒙栽培他的恩情,亦为赞赏他的廉洁奉公,特敕封薛令之家乡的村名为“廉村”。
薛令之一生波澜壮阔,始终坚守着廉洁正直、兼济天下的初心使命,我们要以薛令之的事迹给自己以激励、予自己以警醒,与清风明月同行。在物欲横流的浮躁世界中恪守着慎独慎微的初心,筑牢清廉之基,永葆党员底色,不越“红线”半厘、不跨“雷池”半步,不以“恶小”为之,时刻保持纯洁性、先进性、廉洁性,做风清气正、胸有正气、志存高远的新时代青年。(农发行福安市支行 林楚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