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鼎益丰国际隋广义投资观点:文化艺术品进入“金融时代”,《百花花贵图》占得先机

2022-03-11 17:29 东来 中国财经日报网
浏览

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艺术品行业迎来新的热潮。国内艺术收藏品资产规模大约等于房地产总量,大约300万亿左右。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56号文件》的实施,艺术品市场将金融资产化。

▲图源于国务院公报

参照十年前,国家对房地产产业的频繁政策引导,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的相似性。文化艺术产业已经没有悬念的成为了地产之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继任者。

海量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计入企业资本和注入上市公司。无疑,艺术收藏品金融资产化,大量收藏品家将迎来春天。香港鼎益丰国际董事局主席隋广义先生数十年前就已经开始收藏文化艺术品,更是在十年前就精准预测:“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必定会带动国内文化艺术品行业的高热发展。”

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文化艺术产业”?

首先,中国5000年的历史累积了大量的文化艺术资产,中国的瓷器、玉器、国画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并且当代文化艺术创作力,积淀与积攒了至为可观的产业力量。这些文化艺术资产需要“盘活”,转化为生产力与利润。

其次,国家政策导向艺术与金融相结合。自2016年“两会”公布,艺术品的公开上市后,大量热钱与财富人群涌进艺术品市场。近些年频繁被提及的“房住不炒”政策号召也大大的刺激了投资者寻找新的投资出路。大量资本家开始将目光转向艺术品收藏市场,他们大肆购买行家手中的藏品,最后行家手中的货被卖光后,传统的意义上的收藏也就进入末期,资本大佬和热钱已成为市场主角,艺术品市场将飞速发展,哪里有钱,哪里就有市场。当前环境下的艺术品收藏热潮明确佐证了当初隋广义先生的预测分析,艺术品俨然已经成了当下最具投资价值的商品之一。

近现代书画成收藏趋势

书画市场是中国最传统的艺术品市场,在艺术品投资领域占比高达30%以上。古代书画因其稀缺性未来的增值价值不可预估。元明清三代均不乏开宗立派的巨匠。如元代赵孟頫、倪瓒,明代沈周、文征明、唐寅、董其昌,清之八大山人、石涛、“四王”、“扬州八怪”等可称一代圣手,他们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是近现代书画所难以替代的。

近些年来,中国书画以丰富灿烂的文化性与艺术性使得长久以来占据了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的半壁江山。近现代的中国画坛可谓风云际会、群星璀璨,产生了多位划时代的艺术巨匠,如人们比较熟悉的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吴昌硕,再到后来的李可染、李苦禅、王雪涛等。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汇聚在一起,足以与历史上任何巅峰时期比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世纪100年必将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

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收藏品、高档礼品,走进了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艺术品收藏市场。文化艺术品不但能让投资者获得经济收益,还能体会艺术品带来的精神享受,这点正是艺术品收藏不同于地产业和金融业的特征,也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隋广义先生曾明确表示:“艺术品收藏的升值价值不容小觑,特别是书画领域,优秀的书画作品不但承载着艺术、历史、人文的重要价值,经济价值也很高。”

2021年隋广义先生和著名书画家李照东先生联合创作跨界艺术品——《百花花贵图》系列画作,以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笔墨语言的精湛技艺,绘就了集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体的高端艺术品。该系列艺术品一经推出,就广受称赞,被多位收藏家收入囊中。短短两个月时间,销售额就突破了惊人的一千万元。

▲《百花花贵图》卷八

当前市场环境如同隋广义先生分析的一样,大众对文物艺术品已经越来越珍视。在国家政策的相关引导下以及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相信未来的艺术品市场将会走向正规化路线。艺术品金融化后,将会大大降低民众参与门槛。投资者投资与交易的是艺术品的金融份额,可大可小,可多可少,艺术金融将真正让艺术品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