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香记(七)

“香与人一样。
不可太浓,浓便近重浊;
不可或甜,甜便近浅俗;
不可轻,轻则飘浮;
不可燥,燥则粗鄙。
来时纡缓如水波漫漫,不知自何处起,醇厚温和,似乎与人同立;
去时舒缓安稳,余香袅袅,若有似无,这样的香才是清雅的典范。
全心浸润于静趣中,方知香可用来分判万物。”
记载于古籍《香烟》里的这段文字是古人对制香的感悟。在制香中我们遵循这个原则,让每一款和香都表现出她的独特价值。
古人在制香焚香之前,已尽用香之理。《尚书》载舜帝登泰山,烧柴祭天;武王望祭岳川,昭告凯旋。《礼记》说燃薪于泰壇,《周礼》所谓起火烤牲畜,都是焚烧柴火,使烟气通达至天,从而请神灵降临。这是后世“烧香”的起源。《三国志》《江表传》均提及“烧香书道”。
香每一味都对应着相应的器官,酸,苦,甘,辛,咸分入肝心脾肺肾五脏,以达到气血和,五脏和,六腑和,性命和之效。
“和”乃制香之精髓,制香要坚持香的本质特征调和达到谐和之味,方可称香。要和出真正悦人心脾的香气,应先了解香气是由哪些味道构成的。《神农本草经》做为制香师必不可少的一本书,深入了解香药的四气五味。
气味不和谐的香容易出现异味,下沉之气几乎没有,久闻会堵塞自身气脉,也没有人愿意天天熏烧一个怪味道的东西来影响生活。
制香师对香药药性香型要有一定的了解。和香是制香师物我认识,是香师世界观与生命观的体现,遵从万物规律而使香药属性融合。
和香,香性之和。香性包括了产地、品质、香气、香韵个性特征,药用属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和香其实是对各种香药香性的和合运用,组方布局和其气味,和其药性,和其韵味。
和香,和之以味,悦以养鼻。和之以味,将不同气味的香料组方和香,各香味能相互融合又各有所表,呈现出气味变化的感官享受。
和香的气味构成不单单只是味道的调和,还应该有气味的韵律、空间形态、波长的变化,当香气前后深浅浓淡的变化在鼻端呈现时,所能品受到的滋味应是丰富而有质感的。气味所传递的信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可以记忆的方式呈现,而记忆以情绪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影响着人身体状况。
制香师必须有这样的认知:香料了解;对气味直觉的感知;感性的情绪表达;内在自我觉知的深度。
前面写了常用的炮制方法,接下来香药的性味我们可以根据形态来分类,大体我们就能了解调制和香的基本原则。
花,气味飘逸,轻盈,香气质感薄,出香迅速,香气易挥发,香气形态以片状,丝状呈现,香气空间感近、低。
枝、叶、根、茎:出香缓慢、香气持久,气息厚重、沉实,质感坚实,香气形状多以条状、柱状、团状呈现,香气空间感远高宽大。
树脂类、动物类:放射状香,出香迅速,香气持久,浓烈,质感稠密,香气的形态多呈条状、柱状及片状。
在《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里都介绍有香药的特性,喜欢和香的伙伴们平时可以看看这类书。
每种香药都有她的特性,我们会根据君臣佐辅选择主香材,然后配的香药就是来促使主香药发挥最佳效果的。
《神农本草经》记载:“ 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补之以辛、甘、温、热及气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升浮,便是泻秋冬收藏之药也。在人之身,肝心是矣。但言补之以酸、苦、咸、寒及气味之厚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泻春夏生长之药也。在人之身,肺肾是矣。淡味之药,渗即为升,泄即为降,佐使诸药者也。用药者循此则生,逆此则死;纵令不死,亦危困矣。升而使之降,须知抑也;沉而使之浮,须之载也。辛散也,而行之也横;甘发也,而行之也上;苦泄也,而行之也下;酸收也,其性缩;咸软也,其性舒,其不同如此。五味相制,四气相和,其变可轻用哉。”
有了对香药的形象思维及对五味的了解,和一款香还是比较容易的。
一味香药能引发我们的通感,这就是植物自身所具备的属性特质,即“香性” 。
我们要记住:凡草木皆可制香,所有香品皆可入药,凡香气皆能辟邪恶。人天性喜香,就像木之向阳,蝶之恋花,只有顺其性而养之,才能有神清气正的养生功效。(采编:清溪子 理清)